市井之人,见道不由己。镇上有一富户人家,姓王,家道兴旺,衣食无忧。王老爷最近娶了一个小妾,人称王二妾。王二妾原本是王家的丫头,縚弱可怜,王老爷看上了她的清秀,便把她纳为妾室。
王二妾刚入王家的时候,王老婆和大妾就看不起她。王老婆是正室,掌管家务,常常无理取闹,欺负王二妾。大妾本是王老爷的小妾,如今有了王二妾,心生嫉妒,也时常刁难她。王二妾只得缩手缩脚,时时提心吊胆,生怕触怒王老婆和大妾。
王二妾好不容易熬过了最初的日子,渐渐地也懂得了一些王家的规矩。她明白,在这个家里,她首先要讨好的就是王老婆和大妾。于是她开始对二人唯唯诺诺,什么都听从,甚至主动抢着为她们做家务。王老婆和大妾见王二妾如此死心塌地,心里也高兴,渐渐地就对她好一些了。
一日,王老爷外出办事,王老婆要去庙会上香拜神,就叫王二妾照看家里。这下可高兴死王二妾了,能独自一人管着王家,王二妾得意忘形,甚至有些法外开恩,的感觉,对下人和丫头们好言好语。王老婆回来,见家里粉墙黛瓦,一派太平,又见下人丫头们个个笑脸盈盈,对王二妾显出些许的敬畏,心里大为不满,疑王二妾要夺了她的权威。
这会儿王家来了一个农人,要向王老爷借粮食度年。王老爷外出,王老婆也懒得理会,就叫王二妾去招待,并吩咐一定要借给这农人粮食。王二妾遵命而去,见此农人慌张落寞,不由得生出怜悯之心,就痛诉王家近来生意不景气,粮食不足,但还是能借给他些许。农人感激涕零。
没想到这农人回去把王二妾的好意告诉了村里人。第二天,有更多的乡亲来王家借粮,都说是王二妾许诺的。王老婆一听,怒发冲冠,说王二妾何以擅作主张,胡乱承诺,简直要害了王家。王二妾无奈,只得万般讨好,才免于一顿痛打。
王老婆此后对王二妾更加刻薄,嘴里说王二妾是个麻烦的蠢货,搞得王家乱七八糟,连大妾也跟着冷言冷语。王二妾再也提不起精神,日子如同地狱。
就在这时候,王家隔壁搬来了一个书生,名唤唐才。唐才家道中落,来到此地读书教书为生。王二妾时常听下人丫头们说起唐才文质彬彬,相貌俊俏,不由得心生好感。
一日,王二妾偷偷跑到书生家,要求唐才教她读书识字。唐才爽快地答应了。王二妾开始天天溜到唐才家,学习读书,也倾诉自己在王家的遭遇,得到唐才的同情和安慰。渐渐地,两人产生了爱慕之情。
这事很快被王老婆发觉,她大发雷霆,说王二妾勾搭书生,实在太不要脸。王老爷也强烈反对,要将唐才赶出城外。王二妾痛苦万分,不知所措。
就在这危急时刻,农人得知消息,纷纷来到王家。他们说王二妾当日的恩情难忘,现在王二妾有难,他们自然要报答。农人们的支持给了王二妾力量,她义无反顾地选择和唐才在一起生活。王老婆大妾见群情激愤,也无可奈何。
王二妾骑在唐才的马上离去的那一刻,她明白,生活的意义,在于追求自由,而不是苟活于缰绳之下。她庆幸自己的选择,也怜悯那些仍被捆绑于无形枷锁之中的人。这个世界或许并不美好,但它总还有人性的一面。王二妾深深感到,只要人还有热情,梦想和勇气,黑暗就不会永远战胜光明。
王二妾骑马离开王家,心中充满喜悦与感激。她回望王家的高墙,突然想起一件小事: 当日她偷跑去书生家,并不仅仅是为了读书识字那么简单。那天,她手里攥着一粒种子,是她好不容易从王家的地里捡来的。王家的土地肥沃,但那粒种子在王家已经等待多年,也没有得到它该有的生机。
她把种子交给唐才,让他在自己的小院里埋下。不久,它就发芽生长,开出一朵灿烂的花来。
王二妾明白,有些东西,不属于任何人,只属于它自己。它需要阳光,它需要自由,它需要合适的土壤。在王家,它不过是一粒尘埃,一件无用之物;在唐才家,它成了生命的新生。
未经作者授权,禁止转载